1935年生
父亲被日军杀害
报复日军的孩子后遭追捕
南京白下区刘公巷小区是个三十年历史的老小区了,房子的布局、采光、装修都比较陈旧,远不如近年盖起来的新式小区。82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王素明老人就住在这里,还有一只名叫“花花”的猫陪伴着她。年过八旬的王素明老人精神状态依然很好,反倒是22岁的“花花”老态明显,除了进食都都不怎么走路。王素明老人把“花花”安置好后,给我们讲述了她漫长的人生故事。
王素明1935年出生在南京仙鹤门附近,家庭条件不错。王素明的父亲、大舅、二舅都毕业于黄埔军校,大舅张世希抗战时已是军官,曾与日军浴血奋战。父亲在当地知名度也比较高,因此成为日军进城后指名道姓要搜捕的人物。
日军进城后,就带着两卡车的士兵和军犬来搜捕父亲,父亲跳到河中准备逃生,日军放军犬从河里把父亲拉出来,残忍杀害了,家中房子也被一把火烧掉。从此王素明就过上了到处逃难、要饭的生活。“下雪天没有袜子,鞋子也是别人给的,一只大一只小,也没有机会上一天学”。这种经历让王素明对日军分外痛恨。有次她看到日本人的小孩在附近,就用雪水融化后的烂泥糊了那个日本孩子一身。到了晚上,那个日本孩子的父亲带着日军带着军犬到贫民区来追捕“嫌犯”,幸亏难民区的其他中国人报信,王素明才惊险逃生。
回忆起这些往事,王素明的声音有些哽咽:“有日本记者问我恨不恨日本,会不会原谅?我就回答:我不恨现在的日本人民,但是我恨军国主义。原谅不原谅要看他们的态度,中国人受过的苦难是几千年都没遇到过的。”
解放后16岁的王素明被组织安排做接线员,没读过书的她知道自己要付出更多努力,所以那段时间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。“当时也没有闹钟,我就听早上送牛奶的人瓶子碰撞的声音起床。每天带5分钱出门,买一块大饼,早上吃三分之一,剩下的当中午饭。这样的日子过了3个月,我在全国考试中得了第二名,当时我们的业务手册字比新华字典还小,几十万条内容,我都背下来了,1956年时全国记者都来采访我,我是全国第一。”说到这段奋斗的往事,王素明很自豪。几十年的工作生涯中,王素明获得的奖状、证书甚至装满了一个抽屉。
王素明身体不算太好,有心脏病,今年还因为直肠癌开刀,但是医生说她“心态好”。“以前有人问我,你过得幸福吗?我说我现在非常幸福。”王素明给自己总结了一下,自己有悲惨的童年、快乐的中年和幸福的晚年。王素明笑称:“人该死就死呗,这么大年纪了还怕什么死呀。现在我的子孙都很争气,也没什么要烦的。我的朋友都九十几岁了,都觉得现在过得像天堂,现在国家富强,再也不是1937年了。”(腾讯大苏网新闻中心出品,转载请注明来源。)